“斗南模式”花卉产业平台化转型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探索
中国拍卖 2025年08月21日 10:11 北京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弊端逐步显现,尤其是在花卉交易领域。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交易效率低、流通成本高以及商业模式单一等方面。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内生增长瓶颈,也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挑战。作为全国最大的花卉交易集散地之一,斗南花卉产业集团凭借其在行业中的引领地位,积极回应市场变化,探索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涵盖生产、交易、物流、金融和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由此形成的“斗南模式”,不仅为传统花卉市场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也为我国农产品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一、传统花卉交易市场的困境
(一)流通环节冗长,交易效率低下
传统花卉市场主要以线下零售、批发和订单交易为主要交易模式,严重依赖人际关系和经验判断。在这样的模式下,交易链条繁复,信息传递缓慢,导致供需匹配效率低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买卖双方在价格、品质、时效等方面的博弈成本较高,花卉损耗率居高不下。此外,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覆盖不足,也进一步制约了交易效率的提升。
(二)供需结构失衡,难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花卉消费正逐步由传统的节庆集中采购向日常生活装饰消费转型。消费者对于花卉品质、包装设计、定制化服务、配送时效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市场多以粗放经营为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服务体系,品牌意识薄弱,难以适应新兴消费群体对于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
(三)市场竞争加剧,平台型企业冲击显著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等平台型企业迅速崛起,以拍卖制、线上交易为代表的新兴交易模式因其高效、透明、便捷的特性,快速获得市场认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斗南市场仍主要依赖线下交易模式,缺乏数字化工具和管理体系的支撑,面临新型平台的挤压和客户资源的流失,亟须进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革新。
二、平台化转型的现实诉求
(一)重构交易模式:从线下撮合向线上融合转型
斗南集团认识到,单一依赖线下交易已无法支撑其持续发展。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斗南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设集拍卖、电商、订单、零售等多种交易方式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实现交易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可视化,打通“人、货、场”的协同链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既保留传统市场的人情网络优势,又借助技术手段提升交易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
(二)整合全产业链:从单点交易向生态系统升级
为了增强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斗南围绕花卉交易核心业务,系统整合种植端、采后处理端、物流配送端、金融结算端和信用评价端等关键环节,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与种植户、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信息服务商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效率提升与服务协同,加快从单一交易平台向多功能生态平台转型的步伐。
(三)推动产业标准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演进
传统市场以人为中心的经验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局限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斗南引入质量溯源体系、防伪追踪系统、标准化分级服务等机制,通过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实现对花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这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也为种植端和流通端提供了高效协作的基础,推动管理模式从“凭经验”向“凭数据”转变。
三、“斗南模式”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战略设计:构建“一体两翼、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斗南将平台交易作为发展主线,构建物流与金融服务两翼,通过“三步走”战略逐步推进平台建设。第一步,搭建信息平台,打通交易流、物流、信息流;第二步,聚集多元资源,形成平台吸引力与黏性;第三步,深度拓展服务内容,推动平台生态持续壮大。该战略路径充分体现出斗南对发展节奏的精准把握与资源配置的系统性思考。
(二)运营机制: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联盟
斗南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联合高校开展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引入科研力量推动技术创新;与地方政府开展政策协同,争取基础设施和税收政策支持;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供给体系;通过多方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协同效应和创新动能的运营网络。
(三)商业模式:从交易盈利向服务盈利与生态盈利演进
在传统“赚差价”模式基础上,斗南不断拓展盈利空间,发展“赚服务”“赚生态”的复合型商业模式。一方面,提供仓储、冷链、金融、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提升服务收益占比;另一方面,拓展产业地产、数字服务、品牌孵化等业务,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多元化盈利体系。这种从交易中介向生态运营者的角色转变,标志着斗南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升级。
四、案例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平台生态初具规模
截至2017年,斗南花卉平台日均鲜切花交易量达1789万枝,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吸引2万余从业者、6500多名经纪人及近千家品牌企业入驻,成为我国花卉交易领域规模大、功能全、强辐射力的综合平台。
(二)服务功能系统拓展
平台已建成国内首条花卉自动分拣流水线,并配套建设11个集货点,基本实现花卉物流的全程闭环。同时在信息服务、信用评价、电商推广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支撑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服务模块,提升了平台的稳定性与用户黏性。
(三)产业带动效应显著
通过全链条系统构建与运营机制创新,斗南显著降低了交易门槛,提升了花卉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其成功经验不仅推动云南本地花卉产业向现代化转型,也为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复制样本。
五、适用范围与推广建议
“斗南模式”作为平台化、生态化、数字化高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推广潜力,尤其适用于以下类型的农产品行业:
1.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便于形成统一交易规则;
2.产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组织化程度低,迫切需要平台化整合;
3.市场容量大,具备集聚效应与物流集中需求;
4.具备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的产业环境。
在推广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资源、产业基础与技术能力,制定差异化的平台构建与发展策略,推动“斗南模式”在更广泛的农产品领域落地生根。
六、结语
“斗南模式”的形成是传统花卉交易市场在数字化、平台化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塑,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与机制协同,实现交易效率、产业协同和服务价值的整体跃升。从单一市场向综合平台,从交易中介向生态引擎,“斗南模式”展现出农业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广阔前景。
本案例研究出自《数智化生鲜农产品拍卖机制与运营优化》一书。该书站在新时代农产品交易机制重构的前沿,系统提出了以拍卖机制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优化路径,是一部理论深植产业、逻辑严密、成果落地的实践导向型力作。
本书聚焦我国生鲜农产品“小流通、大市场”的现实格局,深度剖析了当前拍卖市场机制不健全、物流系统割裂、运输服务采购手段落后的三大关键瓶颈。在“现象—机制—效应”逻辑框架下,构建起“拍卖机制设计—物流协同调度—平台服务集成”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为平台企业破解运作难题提供了全链条建模方案。
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强烈的问题导向与转化能力。作者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多属性拍卖机制、远程竞价策略、保留价机制设计、拍卖物流一体化联动等关键创新点,还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中国典型拍卖场景中,取得了显著的实务成效。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率先采纳书中提出的“拍前物流智能调度策略”,显著提升了质检标准化水平,解决了鲜花交易中长期存在的质量异构与公信力难题。斗南国际花卉交易中心基于“拍后物流一体化机制”优化了分货、提货、冷链等环节,提升了平台对大宗订单的服务响应与配送精准度。晋宁国际花卉拍卖物流中心则应用“拍中物流联动与智能调度策略”,实现了拍卖行为与现场物流的实时联动,有效缓解了高峰期的物流瓶颈与资源拥堵问题。不仅如此,书中提出的理论框架也被成功推广至其他生鲜领域。武汉云拍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借助本书核心思想,推进小龙虾、水产等非标品类的拍卖平台建设,形成了跨品类应用闭环。深圳大白菜科技有限公司结合书中供需撮合机制,开发“商品推荐智能助手系统”,突破传统农批市场“熟人交易”瓶颈,实现了大宗交易智能化、高效化的结构升级。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已被多所重点高校应用于课程教学与仿真实验中,推动形成“教学—实验—产学研协同”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格局。特别是拍卖仿真平台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学生在数字农业与智能物流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从高校知识体系向产业操作系统的有效转化。
正如余玉刚教授所言:“本书不是纸上谈兵之作,而是深扎于中国农业平台变革的现实土壤。”它以平台化逻辑重塑农产品交易机制,以数智化手段优化拍卖流程与物流协同,为农业数字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典范路径。
《数智化生鲜农产品拍卖机制与运营优化》不仅是研究者理解数字农业运作逻辑的理论指南,更是平台运营者、产业决策者与政府管理者进行机制优化与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手册,是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必读之作。
作者:孔祥天瑞、徐素秀、黄国全、秦开大
原文发表于《中国拍卖》杂志2025年7月刊
编辑:杨菁
审校:王金坪